第254章 老曹有请_三国之群雄召唤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254章 老曹有请

第(1/3)页

  “第五名候选武将,三国时蜀汉名臣费祎,政治94。”

  费祎,字文伟,荆州江夏人,三国时蜀汉名臣,与诸葛亮、蒋琬、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。深得诸葛亮所器重,曾出使东吴,孙权、诸葛恪、羊茞等人以辞锋论难,而费祎据理以答,辞义兼至,始终不为所屈。孙权甚异其才,自礼遇之,费祎也因常使吴。北伐时为中护军,又转为司马。当时将军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,坐常争论,费祎常为二人谏喻,两相匡护,以尽其用。

  诸葛亮死后,初为后军师,再为尚书令,再迁大将军,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,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。性格谦素甚廉,家无余财。后为魏降将郭循行刺身死。死后,葬于今广元市昭化古城城西,墓碑为清朝光绪年间昭化知县吴光耀所立,墓志铭为其长女所书。

  诸葛亮《出师表》中有言,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费袢、董允等,此皆良实,志虑忠纯,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。愚以为宫中之事,事无大小,悉以咨之,然后施行,必能裨补阙漏,有所广益。

  “我去!这个靠的汉末也太近了吧,再有几年这家伙就要出生了吧?这样也能召唤出来,也是醉了!”鲍鸿笑道。

  “第六名候选武将,明宣宗朱瞻基,政治92。”

  明宣宗朱瞻基,明朝第五位皇帝。明仁宗朱高炽长子,幼年就非常受祖父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。永乐九年(被祖父明成祖朱棣立为皇太孙,数度随成祖征讨蒙古。

  他和其父一样,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,听从阁臣杨士奇、杨荣等建议。明宣宗当政十年,重点在治理内政方面。主动从交阯撤兵,节省了财力,减轻了人民的负担,促进了中国各族人民与交阯的交流。派遣郑和第七次下西洋。宣宗整顿统治机构,在用人方面限制入仕人数,实行保举和欠任。宣宗实行了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。宣德帝又是一个喜欢射猎、美食、斗蟋蟀的皇帝。

  朱瞻基在位期间文有“三杨“(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)、蹇义、夏原吉;武有英国公张辅,地方上又有像于谦、周忱这样的巡抚,一时人才济济,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,百姓安居乐业,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,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,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“功绩堪比文景“,史称“仁宣之治“。

  武功方面不说,政治主要还是在文治方面来看的。

  在对内的治国之道上,宣宗能够实行安民、爱民的仁政。他深知“民能载舟亦能覆舟”的道理,因此在他统治的期间内,体恤民情,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。“坐皇宫九重,思田里三农”,这的确是关心农业生产、农民生活的宣宗的真实心态。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,发展农业生产。

  宣德五年三月,宣宗路经农田时,看见路旁有耕作的农民,于是他下马询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。他兴致盎然,取来农民耕田的农具,亲自犁地。没推几下,他停下来,回头对身旁的大臣说,我只是推了三下就有不胜劳累的感觉,何况农民终年劳作。说完就命人赏赐农民钱钞。他对农民的生活和处境是了解的,因此能够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他们的利益。同年六月,京畿地区发生了蝗灾,宣宗派遣官员前去指挥消灭蝗虫。他仍不放心,特意谕旨户部,告诫他们往年负责捕蝗的官员害民的危害一点也不比蝗灾小,因此要严禁杜绝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,还做有一首《捕蝗诗》颁给臣子。

  宣宗赐宦官银皿宣宗清楚,昏君滥用民力乃至亡国,隋炀帝就是个例子。宣宗以此为鉴,非常注意爱惜民力。在他统治的10年间,多次下旨为民解困。罢湖广采木,罢工部采木。锦衣指挥钟法保请采珠东莞,宣宗不但没有同意,还认为他是想用这种扰民的事情为自己谋求利益,将他逮捕入狱。他还多次蠲免税额、积欠柴炭草,免除在京工匠中年老残疾和户内无丁力者的匠籍。

  不过作为上位者来说,有的时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02sw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