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事件 五_重生美国当大师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事件 五

第(1/3)页

  本章副标题:Yes,Prime  Minister!

 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  美国东部时间,晚上八点三十分。

  纽约,《纽约时报》编辑部。

  卡尔-范安达,美国报业的传奇人物,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。因为就是他树立了美国商业新闻报纸的典范。

  此君可以说是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天才。

  1870年,当范安达还是俄亥俄州一个6岁的农家孩子,他就开始在纸张上粘贴剪报,并以10美分的价格出售了。10岁的时候,范安达用木框制作了一台印刷机,把扫帚柄用布包起来当作油墨滚筒,并用村里报社废弃的铅字印刷。

  他1904年出任《纽约时报》的编辑主任,此后会在这里度过了25年的职业生涯。

  即使他已经是堂堂的主编了,可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夜班编辑的职责。

  在这么长的任职时间中,他在《纽约时报》的日常工作从未发生变化。他下午1点出现在新闻编辑室,6点回家吃饭并休息。10点回到编辑室直到第二天凌晨5点其他人下班时才离开。通常他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。

  据说他这些年里面只有三次例外。

  1921年的7月23日的这个晚上,他也破例了,8点钟就来到了编辑室同一帮编辑们开会。

  “伦敦那边怎么说?”

  “范安达先生,伦敦来电报确认了这个消息,英日两国皇太子真的被绑架了,而且还是中国人绑架的。”

  “该死的!”

  “范安达先生,那些中国人确实该死……”

  “不对,我不是说中国人,我是说这次让《世界报》快了一步!”

  “哦,范安达先生,这也没有办法。谁让赫伯特-普利策的女儿就在现场呢?”

  “我知道,可是就是不甘心啊……”

  “笃、笃、笃。”

  这个时候有人敲响了会议室的大门。

  “进来吧。”

  来人拿着一声报纸道:“主编,《世界报》又发号外了。”

  “快拿来我看看!”

  《纽约时报》主编接过来一看,这次上面有两篇文章。

  一篇是讲述朱槿军团用撒传单的方式成功地阻止了英国警方的进攻。

  另一篇是详细记录了我们袁大师的英勇却失败了的感人肺腑的义举。

  “范安达先生,我们是不是也要发号外了。如今除了《世界报》之外,其他家报纸也在发行号外了。”

  “有什么用?”

  范安达用他著名的“范安达死亡射线”,就是冰冷的目光看向了说话之人。

  他挥了挥手中的报纸,冷冷地道:“我们以发行号外的方式来告诉我们的读者,《世界报》主编的女儿就在现场,她可以得到第一手的消息吗?然后明天他们都该去买《世界报》了!”

  “这个……”

  在场的编辑们面面相觑,都说不出话来了。

  就像这位主编说的一样,现在出号外就像是给《世界报》打广告一样。

  而《纽约时报》的传奇主编此刻心中很是烦躁,因为他隐隐地觉得自己和《纽约时报》好像错过了什么。

  错过了什么呢?

  如果我们的袁大师在这里的话,那么他这位穿越者就能告诉卡尔-范安达,错过的是什么。

  如今英国的三大报纸是《泰晤士报》,《每日邮报》和《卫报》。

  未来美国的四大报纸是《纽约时报》,《华盛顿邮报》,《洛杉矶时报》和《华尔街日报》。

  注意到英国和美国的大报纸有什么区别了吗?

  BINGO!

  英国的报纸是没有地名前缀的。泰晤士河虽说是个地名,不过它不仅仅只流经伦敦。

  而美国报纸的名字都带着地名前缀,这意味着它们之前全都是地方性的报纸。

  简单地说,这个区别是三大条件决定的。

  第一,从国土面积来说,不列颠岛的面积根本不能和美利坚相提并论。前者才区区20多万平方公里。而美国单单一个弗吉尼亚州就要11多万平方公里。

  很显然,面积小的国家不需要太多的地方性报纸。

  第二,作为全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,英国早在十六世纪就拥有了英国皇家邮政(Royal  Mail),到了十九世纪末期,英国铁路网基本已经贯通了整个国家。

  也很显然,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邮政体系利于全国性报纸的发行。

  第三,英国人要比美国人更加关心国家大事。因为英国早就成为了民族国家,而美国此时还处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期,美利坚民族并未真正成型。

  即使一百年后,洋基佬也不是很关心国际新闻和国家大事,尤其是那些农民眼中基本上只有自己的一亩三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02sw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